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。然而在廣東不少鄉村,由於缺少抵押物、找人擔保難等原因,農民向金融機構貸款依然很困難。南方日新成屋報記者日前在羅定市採訪時瞭解到,該市正在探索一條以農村鄉賢基金分擔農民貸款風險的新路,相關試點成效明顯,即將在全市層面予以推廣;而由政府財政支持的農戶小額貸款補償基金也已在去年底啟動運作。
  僅有“永慶房屋信用”無抵押仍難借錢
  冬日的陽光,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。陳沃章把一摞摞編好的竹蒸籠整齊地碼放在屋前空地上,青色的竹片在陽光的照射下散髮出一股幽香。與大多數村民一樣,陳沃章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G2000這小小的竹蒸籠,一個月能收入兩千多元。“家裡上有老人,下有兩個小孩,錢還是很緊張。”陳沃章說,去年夏天,大兒子順利考上了廣東工業大學,學費加生活費讓老陳犯了難。
  陳沃章找到農信社,希望能貸些款以解燃眉之急。雖然老陳是村裡評定的信用戶,但是由於收入低、負擔重,農信社擔心他沒有償還能力,拒絕了貸款申請。無奈之下,老陳想到了村裡的鄉賢基金。鄉賢基金理事會討論之後,決定用基金給老陳作貸款擔西服保。十多天后,老陳順利從農信社拿到了兩萬元的小額貸款。“自己幸苦點,明年把錢還上,等到小孩大學讀出來,日子就好過了。”陳沃章充滿信心地說,
  “雖然‘信用戶’可以申請小額貸款,但是只有信用沒有抵押或者擔保,我們確實很難把貸款批下來。”羅定市農建築設計村信用社主任助理沈傑坦言,這麼做主要是擔心貸款收不回來,形成金融風險。
  對於一些希望擴大生產的專業戶而言,信用貸款的額度又顯得太少。泗綸鎮鎮委副書記鄒慶林告訴記者,該鎮是遠近聞名的竹製品專業鎮,其出產的竹蒸籠百分之九十以上出口,有些專業戶想貸款五六萬元把生意做大,但信用貸款最高只能借到3萬元。
  在宅基地、農房、土地承包權尚不能抵押的情況下,如何才能降低農民的貸款門檻?在羅定市有關部門的引導下,泗安村在去年年初嘗試建立起鄉賢基金,用民間資金幫農民作擔保。陳沃章就是受益者之一。
  遇天災人禍基金代償一半貸款
  泗安村的鄉賢基金,全稱叫做“鄉賢農戶信用風險補償基金。”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分三塊:一是當地合生竹製品合作社每年經營凈利潤的10%;二是村中外出鄉賢捐款;三是其他企業贊助。
  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沈慶國介紹說,按照章程,只有“信用戶”才能申請基金擔保,擔保額度一般是申請貸款額度的50%。假如村民貸款後因遭遇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無法全額還款,基金將幫村民償還一半貸款,剩下的一半則由村民自己償還。村民在申請擔保時必須承諾,一旦具備還款能力就要主動歸還基金代償的貸款。
  沈慶國說,目前泗安村的基金已籌集到35萬元,幫17戶村民做了貸款擔保,其中只有一筆貸款需要動用基金代償。“夏天大雨,塌方把這戶村民的房子壓垮了,他要重建房,暫時還不起錢。”沈慶國表示,基金理事會經過討論,幫這家人代償了大約2.5萬元貸款。
  “農民個體抗災能力比較差,這也是農戶小額貸款風險高的原因之一。”沈傑說,泗安村有了鄉賢基金的補償機制,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,農信社對此大為歡迎。
  有了鄉賢基金作擔保,村民貸款發展生產也更為方便。村民李炳南想通過收購散戶竹製品再轉賣給大出口企業的方式致富,但苦於缺乏啟動資金。去年初,鄉賢基金幫他擔保,讓他從農信社貸款5萬元,如今李炳南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,年收入超過12萬,貸款已經在年底還清。“要是沒有基金,再好的點子也換不來錢。”李炳南說。
  300萬元政府補償基金已在去年底成立
  經過一年試點,泗安村鄉賢農戶信用風險補償基金運行良好,受到了村民和金融機構的一致好評。在其帶動下,金融機構去年共為該村83戶信用農戶貸款250萬元,受惠面大幅增加。在此基礎上,泗綸鎮已在全鎮行政村建立村級信用風險補償基金,羅定市也準備在全市範圍內推廣這一機制。
  除了以民間資金分擔農村信貸風險外,羅定還積極探索構建政府基金補償機制。羅定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,根據云浮市的統一部署,羅定市在上月中旬正式印發了《農戶小額貸款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基金管理暫行辦法》,由市財政預算安排300萬元,設立補償基金項目專戶並專款專用。
  據介紹,這筆基金採用了“政府+保險+銀行”的三重風險分擔補償機制。基金運作後,將對金融機構、村(居)委會開展農戶小額貸款的工作經費適當進行扶持分擔;對貸款機構因發放農戶小額貸款而形成的損失,則運用商業保險或政府基金給予補償。羅定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,民間基金和政府基金“兩條腿”走路,將有助於解決農村金融成本高、風險不確定等問題,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,破解三農貸款難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袁丁 陳清浩
  通訊員 潘澤輝  (原標題:村民貸款,鄉賢基金作擔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pcy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